学期总结


这是搬来中关村的第一个学期,那么快就到了期末。 在学期初,我列出过一个《学期计划》。

1.每天看TEDTALKS

Technology,Entertainment,Design, 这就是TED的宗旨。的确,TED TALKS都非常精彩,通过它,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,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,可以聆听动人的故事。我看的视频主要来源学校BT下载的2011合集和TEDtoChina的推荐,每看过一集,我都会在本子上记录下题目,因为让自己做过的东西变成能看见的,是一个坚持的动力。

2.经常浏览知乎Hacker News

知乎还是蛮好玩的,HN也给我带来很多新的资讯。偶尔有空我就会上一下知乎,看过很多经典的或者说有启发的回答。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,大意是你看过多少东西不代表你懂多少,只有当你能够表达、复述才真正是你的才华。我想起我在知乎答题的时候,面对编辑框,很多时候写了几行就写不下去了,一是文笔粗拙,不会表达,三言两语就词穷;二是想起一些资料或文章要引用,却想不起或不确定,往往一通搜索才能找到出处。当面对空白的编辑框时,多少人能气定神闲一气呵成,起码我还做不到。

3.坚持更新此博客

这学期看了一下关于数据挖掘方面的书,然后发了几篇读书笔记,还有就是关于github和apt-get命令。更系得不太频繁,博文质量也不高,都是入门级的。

4.坚持阅读,包括社会人文、技术类以及英文原版书籍等

暑假买了kindle4,然后就基本用它来看书了,这学期图书馆的书没借过几本。除了新出的书以外,爱看豆有我想看的大部分的书,甚至还有很多英文原版的书。这学期看过书挺多,觉得不错大概有:《看见》 《上学记》 《乡关何处》 《万历十五年》 《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》《暗时间》 《黑客与画家》。除此,还看了几本英文原版的书:《Nothing to Envy》 《Factory Girls》(前6章) 《River Town》 《Life Without Limits》(三分之一)。一开始看英文书的时候,确实很吃力,不习惯,但是当我啃完第一本之后,就觉得没什么了,虽然现在阅读速度还是很慢。 虽然这学期看了比较多的书,但是很多书看完之后都没有好好反刍,或者写下读后感,哪怕一点的感想。刘未鹏的《暗时间》里讲到过,有时候表面上花了不少时间看书或者学习,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。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,没有涉及推理,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,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,而这个推理的时间就是思维的时间。利用好暗时间的人往往收获巨大。

5.积累算法知识,提高编程能力

这点惭愧,这学期几乎没有看过算法方面的资料。

6.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

我的读书笔记分两种,一种是技术类,另外则是非技术类。技术类的一般用evernote记录,然后根据有用程度看是否发到博客。至于非技术类的书只有几本做了笔记,一般手写。对于叙事性的书,我喜欢一口气读下去,酣畅淋漓的感觉。总之一句话——好读书,不求甚解。

7.锻炼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

略。

8.学习并深入了解django

上学期末的时候开始学习django,本来想这学期深入学习一下,结果一直拖。12月的某一天,一时冲动就把《The django book》打印出来,然后找来各种资料开始折腾。目前,还是只能算是「了解」,谈不上「深入」。

9.提高英语读写能力,通过英语6级考试

坚持看英文的书和TED,感觉我的英语听读能力明显进步。英语课,从5年级,一直到大二,上了10个年头。终于现在没有英语课了,却发自内心地想学好英语。至于6级,过还是不过,成绩出来再说。

10.提升足球技术,坚持锻炼身体

刚开始的9月和10月,每周能踢2-3次,本部的球场没有灯,晚上踢不了,只能下午没课的时候去踢。那时候天气不冷,球场满满都是踢球的人,所以在本部踢球,靠的主要是团队的配合,利用短传渗透来进球。到了11月,下午基本有课,加上天气变冷,踢球的次数渐渐减少了。也是这时候,我开始跑步。晚上都没有课,想要锻炼,我选择懒跑步。频率大概是每周2-3次,每次3-4公里。配合adidas的miCoach,看着记录的里程一点一点增加,是刺骨寒风里能我的唯一动力。我一直认为锻炼身体是一项投资,不过距离回报还很远。另外运动给我带来的愉悦是没有东西能替代的,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视「运动」为「生命」。


拉萨回来后自行车就卖掉了,打算攒钱再买一辆,但一直没钱,只能下学期再说。除了参加两次比赛,这学期就没有骑过车。不过川藏的记忆依然深刻,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,话题总是不自觉就转到那段日子发生的故事。
这学期的课有点多,尤其是期中那段时间,有的课还没有结课,而又新开了几门。加上实验,压得快喘不过气来。我就是那时候开始跑步的,高中的时候也是经常跑步,感觉日子跟高三有几分相似。
每次跑步,几圈后,就开始进入状态,这时的脑袋是放空的,没有多余的氧气去考虑别的,但也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状态,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两件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。同时,还会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。
有同学说我很神秘,不知道我平时都干了些啥,因为我总是一个人,一个人去上课,一个人去吃饭,一个人去踢球……其实只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效率最高,仅仅这样。
我对成绩没有太多追求,不会分分必究,只图个自己觉得满意。我对大学的要求只有一个,就是「自由」。所谓「自由」,就是自己支配时间做想做的事。所以有时候我会看很久很久的书,也会无所事事地上网,会一晚上地折腾python,github,ubuntu,写代码,装软件,又或者跟几个知己好友出去聊天 吃饭 玩。
这学期,我微博关注的人从将近400减少到现在不足300,其中主要是跟我没什么关系,而又喜欢吐槽的带V的,还有就是很久不发一条微博的,对于这样的人,关注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收获,所以不关注又何妨。微博对于我就是一个信息过滤器,只需留下我想关注的信息。@陈利人 @左耳朵耗子 @研究者July @陈晓鸣在百度 @ASTA谢 等人的微博,分享了很多技术相关的资料,像linux,ubuntu,bash,vim,git,github,golang,python,机器学习,算法等,让我可以广泛涉猎互联网前沿的技术。学校的老师不会告诉GO语言的发展多么迅速,告诉你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用python做后端,不会告诉你linux比windows好在哪里,不会告诉你现在是大数据时代,不会教你用Vim。
我认为只有跟随处于时代最前沿的人们的视野,你才会知道现在什么是流行的,什么是基础的。除了微博,我的google reader还订阅了很多大牛的博客,我的眼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扩宽的。学校的教育都是过时的,但我觉得它们还是很重要,因为它们都是些最基础的知识。互联网几十年来的基础知识其实都没变,但是要结合时代的趋势,才能做好一样产品。
这学期去现场看过两期「一席」。即使他们自己不说,其实大家都看出来了,这就是中国版的TED。每期都会邀请七八个嘉宾,讲讲科学,聊聊人文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听一席话。这是个很大的舞台,不同的人在这里汇聚,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正如它的宗旨——科技,人文,白日梦,它和TED给我带来的同样的震撼和启发。
虽然一直坚持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,但这学期内心却更加浮躁。一是有时上网遇到长文章看不下去,草草拉到最后;二是看电影时遇到冗长无聊的情节就忍不住按快进。这两点,也许我需要改改。
乱七八糟写了很多关于这学期的事情和想法,如要非要用一句话概括,那就用我微博上的简介吧——在「geek」的路上「文艺」着。

YOU MIGTH ENJOY

  • System design 4 - How to design a rate limiter
  • How I brought my cat to Canada 如何把猫咪带去加拿大
  • System Design 3 - 知乎匿名系统设计